日據時代, "林田山"因紅檜、扁柏林業資源豐富, 稱之「森坂」,
森坂意指「森林密植的斜坡」,日語發音就是「摩里沙卡」.
這裡有花蓮小九份之稱, 早期繁華熱鬧的情景也有「小上海」稱號;
此地保留著日式風格建築的山林, 台灣光復後改稱森榮.
1939年8月, 日資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在此成立砍伐事務所, 以林田山為名, 之後就通稱"林田山林場",
居民依舊習慣稱摩里沙卡。


日劇時代的林田山, 曾是台灣東部重要的伐木基地. 早年這裡聚集了許多各地來討生活的伐木工人,
全盛時期人口約有二千人之多, 50年代時就有幼稚園、國小、福利社、洗衣部、冰果室、免費電影院等設施,
當時小小的山城每天人潮熙來攘往, 攤販聚集, 熱鬧異常.
到了林務局時代, 伐木的數量漸漸減少, 民國61年一場森林大火, 加速了林田山林場沒落的命運.
78年已停止伐木. 然而隨著停止伐木, 摩里沙卡曾有的繁華凋零煙消,
所幸, 一批熱愛家鄉的林場子弟, 讓沉寂多時的林場重獲新生, 點滴訴說曾有的榮景.
91年起在林務局的認同與協助下, 開始了重建"摩里沙卡"為"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"的規劃、維修及整建的工作.


檜木建造的中山堂, 是林田山居民精神寄託及文化活動的場所,
興盛時期每週放映二至三部電影, 免費供員工欣賞, 也常有外地人騎著腳踏車來共享難得的娛樂盛會.
牆上掛著多幅以林田山為主題的畫作及攝影作品, 依稀透露出林田山過往的榮景,
室內舊式的放影機也訴說著摩里沙卡的風光.



隨著時間流逝已斑剝的木屋, 仍清楚可看到醫務室、米店、洗衣部、理燙髮部字樣;
文史展示館內, 展示昔日用具, 鍋、舊式紙鈔硬幣、伐木工具.... 而牆上一張張的老唱片, 記錄著許許多多的回憶...
摩里沙卡的寧靜與美麗讓人有說不出的感動, 另, 文化局及文化工作者以及當地居民的用心, 也另人感動且是難忘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